破窗效应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及启示

发布时间:2017-07-11阅读: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

  什么是“破窗效应”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•津巴多(Philip Zimbardo)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。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,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,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。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,他把车牌摘掉,顶棚打开,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。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,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。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,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,车也不见了。

 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,政治学家詹姆士•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•凯琳提出了“破窗效应”理论,认为: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,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,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,甚至拆毁整栋楼。

  “破窗效应”与不安全行为“三态”的关系

  1)盲目从众心态。看见别人违章盲目照学,例如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或者不系安全帽带、不穿劳保鞋、登高作业不系安全带或者不正确使用等等。类似的违章行为一旦不加强管理、立即制止,就会一传十,十传百产生“破窗效应”,继而引发管理失控,最终导致安全事故。

  2)侥幸心态。它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。有这种心态的人,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,缺乏安全知识,也不是技术水平低,而多数是“明知故犯。”在他们看来,“违章不一定出事,出事不一定伤人,伤人不一定伤我”。如果这种侥幸心理在工人当中“发酵”,便产生了可怕的“破窗效应”。如果不加以制止,久而久之,“偶然”的事故变成了必然事故。

  3)无所谓心态。它表现为违章行为的不在乎,缺乏正确的安全意识,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,心里根本没有安全这根弦,因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习惯性违章。它对安全的影响极大,有这种心理的人是事故的多发者。例如施工现场习惯性抽烟,如果引发“破窗效应”,火灾事故发生也将是迟早的事情。

  破窗效应给安全管理的启示

  1)如果人的不安全行为不能及时制止、处理,便有人不断模仿,从而引发破窗效应。

  2)破窗效应是一种个体行为引发的集体行为。防止个人不良行为“发酵”引发的集体不安全行为是我们日常人员安全管理的重点。

  3)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。安全管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不让“破窗”出现。但万一出现了“破窗”,就得立即采取措施,盲羊补牢,及时修复“破窗”。杜绝“破窗效应”是落实隐患整改、控制安全形势、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。



本文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专家潘大民推荐



Copyright © 2000-2020 四川赛德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  蜀ICP备11022812号  人力资源系统  企业邮箱

蜀ICP备11022812号-1  网站建设:澎湃动力